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什么是好的教育和坏的教育!我们每天都在谈教育,谈好的教育。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从“好的教育和坏的教育”出发,谈到教育的“***下三策”,后得出结论:“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自我修行”。
这个结论看似简单,但要真的体会这句话,要真的践行这句话,大不易!希望读完本文能让更多家长开启教育这场修行。
谈到教育,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谈学校教育,其实家庭教育才是根源。所以,我也很愿意和家长们一起谈谈教育。
今天我想谈的一个问题是:
“好的教育”和“坏的教育”
当然,世界上可能并没有“”好的或者“”坏的教育,但是,从对教育的理解层次来看,不同的教育理念还是有高下之分的。
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很多人的观点各不相同。
观点1: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里写道:“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好的教育。”
观点2: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心理学家李雪的观点则是:“对孩子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自己所有的认识教给孩子,孩子成长得再好也不会超过你;如果你谦卑地不教育,孩子可以发展出远超于想象的可能性,培养天才就是这么简单。”
观点3:好的教育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我看过一本书叫《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其中说:“30岁至40岁的妈妈焦虑。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所以,对孩子好的教育,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观点4:好的教育是经常和孩子一起吃晚饭
美国作者莎莉·路易斯在《唤醒孩子的才华》中说,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结果发现,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等因素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一起吃晚饭时,父母可以问孩子四个问题: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了解孩子的价值观。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
3.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进行点滴的积累。
4.有什么需要爸妈帮助的?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归属感、学会求助,学会整合各种资源,而非单打独斗。
观点5:好的教育是把孩子放到生活里去
还有一个观点是:生活是好的大学,好的教育是把孩子放到生活里去。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把学校和社会、教育和生活分割开来。之前网上曾经有一篇文章流传很广,主要意思是分析“为什么差生能做老板”,结论是差生在读书期间培养了几个品质:抗挫能力强,能吃苦,讲义气,脸皮厚。其实这几样品质都是真实的生活所需要的。而那些较优的学生因为成绩好“一俊遮百丑”,脱离了真实的生活。
好在现在已经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个问题并着力改变。比如密涅瓦大学,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让学生们直接进入社区、进入生活的场景中学习。我相信,未来好的学校一定是和社区、生活融为一体的。
观点6:适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没有好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其实和孔子两千多年前讲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观点7:玩是好的教育
着名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写道:
“我有一个非常欣赏的作者,叫沈从文,我觉得他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杀人、农民头颅滚地……这给他呈现的是人生百态。在街上撒野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超过课堂里的背诵。
“儿子小的时候,我常带他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 现在,他大了。自己去巴塞罗纳,去看建筑,看雕塑。
“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所以,她得出的结论是“玩是好的教育”。
观点8:爱是好的教育
当然,还有我们教育界非常主流的观点:爱是好的教育。
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各有其道理。那么什么是坏的教育呢?这就涉及到我今天想谈的二个问题:
教育的***下三策
有一天,我和两个朋友聊天,谈到了家庭教育。
一个朋友的女儿要初中了。他发现,女儿虽然很聪明,但是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做作业很拖拉,总是拖到睡觉前才勉强做完。他刚开始搞不懂为什么会做这么久,后来有一天女儿不小心把真相说出来了:“如果我先做完了,妈妈肯定会给我再布置其它的作业。”
我说,你太太这个家庭教育方式是教育的下策,也就是控制。
另外一个朋友说:那看看我这个教育方式如何。
这个朋友的儿子在上幼儿园。他做了个日历表,每天根据孩子的表现在日历上画星星。孩子表现好就可以得到星星,表现不好要扣掉星星,攒够一定数量的星星之后就可以得到奖励——一定数量的钱。实行下来孩子的表现确实变好了很多。
我开玩笑地说,你可能把自己在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法带回家了。这个方法比刚才的那个方法好一点,属于中策,也就是激励。
为什么是中策呢?因为这个方法肯定有效果,但是也会有副作用。所谓副作用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这种训练都是浅表的,并没有内化为孩子的动力和习惯,一旦外部动力(也就是你奖励的星星、钱)没有了,孩子表现好的动力就不再了。
二个问题我还没说,那位朋友自己就说了:我这个孩子是个“小财迷”。这种做法如果对孩子有效,就说明孩子对钱很重视;如果孩子对钱不重视,这个方法就没有效果了。
这种外在的激励方式和企业管理中的绩效管理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属于“法家思维”,特点是四个字:“利尽则散”。
两个朋友都问我:你说我们用的是下策和中策,那么教育的上策是什么呢?
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曾经有个孩子来报考平和双语学校的高中部,但是没有被录取。这个女生就给我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对平和双语的了解和热爱。她说爸爸妈妈已经给自己安排了别的学校,但她考虑下来觉得平和更适合自己。我从她的信中看出,这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孩子,有自己的目标,也很有勇气。后来我们又给了她一次机会,并录取了她。
孩子进校之后,我发现,这个孩子虽然不是“学霸”,但是个很独立、有见解的孩子,很符合我们平和的气质。我后来和这个孩子的家长聊,了解他们是如何培养孩子的。
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是给孩子设定了几个底线,其他方面都给她自由。这几个底线是:一,对老人要无条件尊重;二,每个月给一定额度的零花钱,孩子可以自由支配,家长不会过问。如果超支了,除非特殊情况向家长说明,否则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三,家长不限制孩子的社交,但每天晚上10点之前必须回家。
可见,这个家庭清楚地设定了基本规则,在规则界限之内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信任,就是教育的上策。
这种信任是不带功利性的,是无条件的信任,需要家长有充分的耐心。我信任你,不是因为我相信你将来会出人头地,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其实,信任对孩子也是一个很大的约束。一般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如果对方给了我很大的信任,我会不愿意辜负对方的信任,从而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约束自己,比任何来自外界的约束都更有力。
所以,回到我们之前所说的“坏的教育”。在我看来,坏的教育就是控制。控制往往是从一点点开始,不断加码,到后就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在孩子房间里装摄像头等极端的做法。
但所谓的“***下三策”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策略选择的问题,很多家长不是不知道“控制”不好,而是没有能力给予孩子信任。
我近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教育,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可能并不全面,但是也愿意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什么是好的教育和坏的教育
心理学对教育影响比较大的三大流派
心理学对教育影响比较大的有三大流派,分别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心理学流派对教育也有影响,这里不再展开。
首先说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这个学派把人的心智看做一个“黑匣子”,只关注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不关注内部心理活动。比较典型的行为主义的应用就是“胡萝卜加大棒”。比如说,很多学校采取的量化评比、表现好的孩子奖励小红花、反复刷题的应试训练等都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应用。可以说,行为主义充斥在我们教育的各个角落,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被行为主义理论所控制的。
二个是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马斯洛提出来的,我们所说的“儿童中心”“以学生为本”等等都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反应。人本主义相信人性本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努力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成功体验等等,总之,就是希望“小火车自己开起来”,是依靠内部驱动,而非外力驱动。
三个是精神分析。
这个理论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理论体系非常复杂。在我看来,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不同,是倾向于相信人性本恶的。这个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存在被压抑住的潜意识,我们意识不到,但这些潜意识会影响到我们的意识和行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我们要正视和接纳被压抑的潜意识。
这对我们教育有什么启示?
我之前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实际上我们想要内化进孩子心灵深处的那些习惯,都是徒劳,终都会被孩子原封不动地吐出来。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的人格,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才会真的内化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所以,教育的“***下三策”还只是停留在对策阶段,家庭教育其实根本的是家长自己。
说回前面所说的“爱的教育”。如果一个家长从小成长的环境缺乏安全感,他(她)自己就可能缺乏爱的能力,哪怕他(她)爱着自己的孩子,也无法进行爱的教育。这种情况家长往往自己都意识不到,更遑论改变。这时,家长必须要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剖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教育,其实本质上是一场自我修行。
温馨提示:国际化学校,想了解更多学校信息及招生考试情况,欢迎电话预约咨询:400-9609-559或点击【预约看校】咨询!
免责声明: 1. 为方便家长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该页面关于学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学校视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们”、“我校”等第一人称指代学校本身。并不代表远播公司或其观点;2. 此网页内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参考,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具体以学校官方发布为主;3. 若素材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27872664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