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腾讯副总裁为女儿访遍海外学校,发现好学校只教一件事。
国际学校网讯:曾任腾讯副总裁的着名搜索专家吴军因为女儿申请大学的原因,走遍了海外的学校,并将考察心得总结成了一本书《大学之路》。吴军认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优劣无关紧要,笑到后的都是一直在跑的人,也就是一辈子都在学习的人,这也是英美学校给学生的核心、重要的教育。
吴军,本科及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着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2002年,进入Google,2005年起,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董事会董事。2010年离开Google,加盟腾讯,任主管搜索业务的副总裁。2012年8月离开腾讯,回到Google。
因为女儿吴梦华申请大学的原因,吴军陪着女儿走遍了英美两国的学校,包括牛津、剑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宾夕法尼亚、约翰·霍普金斯、卫斯理学院、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这其中既有常春藤学校又有着名的文理学院。
考察过程中的发现、感触,加上吴军本人求学、从事教育的经历、思考,促使他写成了一本书《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
01、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非常拥挤的。但跑完 1/4 以后,选手们的距离就拉开了,起跑时占得的一点点先机此时已荡然无存。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会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地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
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较优,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02、学校为啥奉行通识教育?
美国学校普遍认为大学教育分两个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业教育为主的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学生们应该学“大行之道”,而不是“雕虫小技”。
在很多英美学校,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要比中国学生少,但知识面却要广很多,社会经验也更丰富,综合能力更强。
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好处——让学生了解世界,拥有应付复杂生活的本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而这,会给学生的人生长跑带来持久的后劲。
美国曾统计过各大学毕业生的入职年薪,前 10 名,除了工科较强的斯坦福和以商科见长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之外,其余清一色是理工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都不在其列。
但对比 15 年后的薪资情况时,那些以通识教育见长的大学,如:哈佛、普林斯顿就挤进了前 10,超越了以工科、商科为主的大学。
收入虽然并不是衡量毕业生价值及大学好坏的唯一标准,但至少可以说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03、美国学校都教什么?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座“大藤”(着名的常春藤),甚至是斯坦福大学,都特别注重通识教育。
(1)耶鲁大学
耶鲁尤其强调文科和艺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在耶鲁,本科生三年级以后才选专业,而且只要选够 36 门课就可以毕业,不做毕业论文。因为,学校不想让学生用全部时间来准备考试,以至于耽误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耶鲁学生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课外活动中,因为这些看似和考试无关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较优品质。如果在耶鲁上学,却没学到这些,就失去了在那里读书的意义。
(2)哈佛大学
哈佛强调其本科教育是“非职业专科”。也就是说,一名本科生可以对商业和金融感兴趣并修很多这方面的课,但哈佛并没有一个所谓商业或金融的本科学位授予 TA 。
和耶鲁一样,哈佛也不强调考试成绩,会给大部分学生 A,学校希望借此向学生们透露一个信息——你们的学业已经足够较优了,你们应该关注课程以外的东西。
(3)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的学生无论后获得哪一种学位,都需要修足够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基本的理科课程。
(4)斯坦福大学
即使在盛产科技新秀的斯坦福本科实行的也是通识教育,学生必须在 9 个领域完成必修课,包括文化与思想、自然科学、科技与实用科学、文学与艺术、哲学、社会学科与宗教思想。
所以,很多美国学校的毕业生,虽然本科毕业时只拿了一个或两个学位,却因为通识教育,擅长很多领域。
04、中国孩子为啥难进哈佛?
中国家长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很多中国学生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因为现实的利益而学习。不少人上大学是为了拿文凭,拿到毕业证就意味着考试生涯结束了,接下来一辈子再也不用学习了。
但事实上,想进入哈佛这样的学校,重要的是爱学习,有非常强的学习动力和自觉性,同时有志于成为各学科较优的人士。哈佛希望网罗全世界各领域顶尖的人才,比如:马友友、林书豪、娜塔莉 · 波特曼等等,无论哪个领域的顶尖高中生,只要学习不太差,哈佛肯定录取。
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后才刚刚开始。
05、让热忱和兴趣适配
有了通识教育的基础,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两点:
1. 服务社会的意愿;
2. 对所从事的事业的喜爱程度。
这两点其实都提供了一种东西:热忱。
事实上,英美学校在提供通识教育的同时,还以相当的自由度、包容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找到适配的方向和兴趣。
美国学生对成功的定义非常多元化,一些在亚裔眼里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如:新闻记者、低级地方官、卫生、工会、参军,恰恰是很多哈佛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每年都会有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演讲。有一年,学校邀请了伊朗总统艾哈迈迪 · 内贾德,引起了很多争议,连当时的纽约市长都不太乐意。
哥伦比亚大学为什么坚持这么做呢?因为学校认为要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明日的世界领袖,就应该让年轻人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倾听不同的声音。
耶鲁大学是美国大学中崇尚自由的学校。越战期间,很多年轻人因为反战而逃兵役,美国政府要求各大学不收这些学生,但耶鲁大学以学术特权为名坚决抵制政府的要求。于是,耶鲁有了一位逃避越战兵役的总统——克林顿。
耶鲁很清楚自己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不能用老人的观点禁锢年轻人的思想。
06、教育就是“引出”
教育的英文是 educate,源于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
所以,其实,所谓英美学校只是做了一件事: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一旦学生拥有了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它的教育工作也就此完成了。
温馨提示:国际化学校,想了解更多学校信息,欢迎点击【预约看校】咨询!或电话咨询:400-9609-559
免责声明: 1. 为方便家长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该页面关于学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学校视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们”、“我校”等第一人称指代学校本身。并不代表远播公司或其观点;2. 此网页内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参考,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具体以学校官方发布为主;3. 若素材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27872664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