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追逐学校的家庭,这个问题可能对学生更重要!从北清复交到哈耶鲁,中国家庭在追逐学校的征途上乐此不疲。
上海国际学校网认为,学校标签固然有用,但随着社会对学校生的态度越趋理性,真才实学才是雇主们看重的。而对于留学生来说,要获得真才实学,关键在于入学前的准备和积累。只有自身能力到位,才能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从而确保留学的回报。
有读者在阅读了《在藤校,有件事比勤奋和聪明更重要》之后,留言于我:“林老师,那你觉得花这么多钱留学到底值不值?” 简单的回答是:值。
虽然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但日益壮大的出国留学大军已经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再说,“留学到底值不值”完全是个体家庭的决定,怎能听我一个外人的意见?与其谈值不值,我更想跟几十万留学家庭探讨如何大化留学的收获。
之前那篇文章的主旨在于鼓励学生在留学的道路上发现并追求自己所热爱之事,我相信能与不少家长和学生产生共鸣。但是“发现热爱之事”操作难度大,终究是一件可遇不可求之事。
我猜测大部分读者虽有所启发,但是面对现实,还是会感觉严重“乏力”。今日再次提笔,就是要跟读者探讨如何在现实的种种限制之下,在功利之心和个人理想之间取得平衡,从而保证留学收获,提高留学回报。
首先让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家庭普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学校?
答:除了面子之外,我们似乎都认为学校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回报。虽然没有量化的研究结果,但是我相信众人对此观点的异议不大。但事实是否如此?
在全国巡讲的现场,我邀请听众继续回答两个问题来做一次批判性思考:
两名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系的同龄人,在同一天进入同一家公司,工作4年之后,两个人的职场成长和高度是否还一致?
答:肯定存在差异。有人升迁飞速,有人却被淘汰出局。
以同样的逻辑来思考:
两名高中毕业生,在同一天进入了同一所知名大学就读,4年之后,这两名学生的成长和收获是否还高度一致?
答:肯定不一致。
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即使两个人所处的环境一模一样(不论是校园和职场),其成长和收获其实更取决于自身的前期准备和积累。
这就好比两个吃同样食物的人,即使都是吃燕窝,因两人的消化能力不同,各自所吸收的营养也不同。胖人经常自嘲,“喝水都能长肉”,而我本人“吃肉都会掉肉”,典型的吸收效率低下。
留学前的准备和积累才是保证留学回报的关键所在。很遗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或者学生严重忽略了留学前自身的锻炼和积累,而是把所有希望寄托于从“跨入学校”那一刻开始。
每个留学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学校,希望通过学校而腾飞;这好比我们都希望吃到燕窝,希望通过高级补品重焕青春。现实是有人的确腾飞,有人的确青春焕发,但不少根本不见效。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本身。
我们在吃燕窝之前,必须要先建筑起一个强大的消化和吸收系统;我们去留学之前,必须要先具备了吸收留学营养的能力。讲得更具体点,美国大学资源丰富,不论是排名前10的,还是前100的。
如果一名学生在留学之前就已经学会主动利用资源,并拥有强大的学习和消化能力,那么不论是什么样的大学,个人都会得到显著成长,反之亦然。因此留学的回报首要决定因素在于学生,其次才是学校。
在现实生活中,我必须承认学校的标签的确有用,但是作为一个正在飞速进步的社会,中国的整个价值体系对学校的评价越趋理性。越有实力的雇主越会淡化标签,而着重实际能力。
标签本来就是别人给的,只不过后来自己接受了标签来满足自己内心的空虚而已。标签的大危害是蒙蔽我们的双眼,产生误判或者幻觉。
有了藤校的光环,周边人都会觉得你是一个优等人才。这一点,是别人的误判;更糟糕的是当我们坦然接受了别人的误判,自认为自己就是精英的时候,我们开始产生幻觉。
带着幻觉找工作,预期和现实之间就很可能出现巨大的落差。如果你真的在乎如何提高留学的真实回报,那么我邀请所有的留学生,尤其是学校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
“倘若去除了所有标签(博士头衔、耶鲁校友、某书作者、某奖获得者等等),我还剩下什么?”
你的留学到底有多大的收获,只有你自己清楚;你到底想要多大的收获,也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
温馨提示:国际化学校,想了解更多学校信息,欢迎点击【预约看校】咨询!或电话咨询:400-9609-559
免责声明: 1. 为方便家长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该页面关于学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学校视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们”、“我校”等第一人称指代学校本身。并不代表远播公司或其观点;2. 此网页内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参考,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具体以学校官方发布为主;3. 若素材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2787266480@qq.com。